活動成果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百年展開幕
游錫堃院長今(30)日上午出席「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百年展」開幕典禮,與會貴賓包含賴清德副總統、立法院蔡其昌副院長、賴香伶委員、陳柏惟委員、明台高中林芳瑛董事長、以及請願運動先驅後裔14位等共同出席典禮。 展覽開幕活動在明台高中萊園合唱團演唱咱台灣以及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歌後揭開序幕,立法院蔡其昌副院長首先致詞,歡迎及感謝請願運動民主前輩後代的蒞臨,他提到,百年前由有「台灣議會之父」之稱的霧峰林家--林獻堂先生帶領蔡惠如、林呈祿、蔣渭水、楊肇嘉、羅萬俥、謝文達等民主前賢,不畏艱難不計安危,在14年內15度搭乘輪船遠赴日本向日本帝國議會請願設立臺灣議會。他表示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靠我們的先賢以及子子孫孫共同堅守,現在的我們也和我們的祖先、先賢們揹著一樣的重擔。他也提到尤其蔡惠如、楊肇嘉、謝文達也都出身台中,他特別感到與有榮焉,期許大家為台灣民主繼續加油。 游院長接著致詞表示,台灣曾是一個缺乏本土歷史記憶的國度,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歷經異族、威權統治,導致台灣本土歷史文化,長期遭受壓抑、扭曲以至於掩沒隱晦。德國總統魏茨澤克在1985年二次大戰結束40週年紀念演說中,有句令人深思的名言:「無視於過去者,對現在也會是盲目的。」。他認為我們要想認清現在,就必須面對過去,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今天舉辦「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百年展」,就是要讓社會大眾了解100年前的今天,林獻堂先生為首的先賢們,首度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表達台灣人要民主、要自治的訴求。 游院長接著表示,台灣非易與之地,檢視台灣一頁又一頁的抗爭滄桑史,可以理解到台灣人民不是天生奴才,面對不公不義,總會奮起抗爭。回顧台灣人民的抗爭歷史,荷蘭人統治時期,曾經爆發郭懷一抗暴事件;清朝時期台灣有句俗諺:「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形容民變頻頻發生;日本人占領台灣時,對抗拒者一律稱之為土匪,感慨描述:「島內各地遍地所謂土匪蜂起,其騷擾跋扈全島已無一寧靜片地」,其中又以北部的簡大獅、中部的柯鐵虎、南部的林少貓最為勇猛,稱之為「抗日三猛」;甚至日本人已統治台灣35年了,還發生震驚國際的原住民霧社事件。到了國民政府白色恐怖時期,台灣人民依舊前仆後繼,史不絕書。 游院長強調,台灣的文人仕紳,一樣不落人後。從1921年開始,林獻堂先生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便是典型的案例。歷經14年的奮鬥,終於迫使台灣總督府自1935年開始,舉辦「州市街庄」層級的選舉,這是台灣史上第一次選舉;1939年續辦第2屆,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才中止。 游院長認為,台灣民主是百年累積而來,我們定要珍惜現今的民主成果。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游院長說,「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無疑是重要開端,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開始推動地方自治,據學者研究,在當選的各縣市級參議員中,有32位曾參與包括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在內的各種社會政治運動;另台灣省參議員方面有16位,佔47位省參議員中的34%。從這個脈絡來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不論就自由民主理念植入民心,或者孕育為臺灣奮鬥的民主鬥士,均對後來的台灣民主化直接或間接帶來巨大的影響。在台灣已經高度民主化的今日,我們更該紀念先賢為我們打下的開端,提醒自己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 隨後游院長現場吟唱林獻堂先生贈葉榮鐘先生詩,〈壬辰五月下旬大仁別莊喜少奇過訪〉,讓現場來賓一起感受林獻堂先生對台灣故鄉的眷念情懷: 別來倐忽已三年,相見扶桑豈偶然; 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 蕭蕭細雨連床話,煜煜寒燈抵足眠, 病體苦災歸未得,束装須待菊花天。 賴清德副總統隨後致詞表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有三個歷史上的重要性,第一,他是台灣在日治時期規歷時最久模最大的社會運動;第二,他是台灣人民追求民主自主、民族自決的重要活動,啟發了台灣民主法治的基礎,去追求憲政的民主,地方自治的概念也因此萌芽;第三,最重要的是他推動台灣百年來一波又一波的民主浪潮。賴副總統表示,若沒有他們一次又一次勇赴東京請願,台灣今日難以走出自由民主的路,因此今日享受台灣民主的成果,必然要感念當年的先賢。 典禮在林獻堂先生曾孫明台高中林承俊副校長及賴副總統致詞後進行開幕剪綵,合影後全體與會來賓由政治大學文學院薛化元院長導覽展區,會後游院長前往議事堂,聆聽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許雪姬所長以:百年後再論「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對台灣社會影響的專題講座後結束整個開幕活動。 游錫堃院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百年展」開幕典禮致詞全文: 賴副總統、蔡副院長、各位委員同仁、林芳瑛董事長、請願運動先驅的後裔們、各位貴賓、各位女士先生、媒體朋友,大家好! 台灣是一個缺乏歷史記憶的國度。從大航海時代以來,台灣歷經荷蘭、西班牙、清國、日本的的殖民體制及兩蔣的威權統治,本土歷史文化長期遭受壓抑、扭曲,例如我年輕時所受的教育,對長江流經哪幾省能夠倒背如流,但對玉山位於何處,卻模糊不清;對文天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終身難忘,但對抗日三猛、霧社事件的事蹟卻晦莫如深。 德國總統魏茨澤克在公元1985年,二次大戰結束40週年紀念的演說中,有句令人深思的名言:「無視於過去者,對現在也會是盲目的。」的確,我們要想認清現在,就必須瞭解過去,就像醫生診治病人,必須翻閱病患的病歷史,才能對症下藥一樣。立法院選擇在元月30日,藉民主議政園區舉辦「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百年展」的目的,就是要讓社會大眾了解,民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100年前的今天,那是一個被殖民的年代,以林獻堂先生為首的台灣先賢們,就已經遠赴東京展開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為臺灣住民爭取民主與自治。 要想了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則應回顧台灣人民的抗爭歷史。荷治時代,曾經爆發郭懷一抗暴事件;清治時期,台灣俗諺稱:「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形容民變頻頻發生;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對反抗者一律稱之為土匪,感慨地描述:「島內各地遍地所謂土匪蜂起,其騷擾跋扈全島已無一寧靜片地」,其中又以北部的簡大獅、中部的柯鐵虎、南部的林少貓最為勇猛,稱之為「抗日三猛」;甚至直至統治台灣35年後,還發生震驚國際的原住民霧社事件。而兩蔣時代的白色恐怖時期,台灣人民依舊前仆後繼,史不絕書。檢視這一頁又一頁的壯烈抗爭滄桑史,特別也讓有意侵略台灣的強權知道,台灣並非易與之地。 台灣人民不是天生奴才,面對不公不義,總會奮起抗爭,而且不僅僅是販夫走卒之輩,台灣的文人仕紳,一樣不落人後。從1921年開始,林獻堂先生領導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便是典型的案例。當時文教界有感於武裝抗日的悲慘與失敗,於是改採非暴力抗爭路線。從1921年開始請願,歷經14年的奮鬥,終於直接或間接影響日本帝國政府自1935年開始,舉辦「州市街庄」層級的選舉,這也是台灣史上第一次選舉;1939年續辦第2屆,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才中止辦理。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一個重要的開端,其後臺灣人民一棒接一棒傳承自由思想,一代接一代落實民主價值。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開始推動地方自治,據學者研究,在當選的各縣市級參議員中,有32位曾參與包括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在內的各種社會政治運動;另台灣省參議員方面有16位,佔47位省參議員中的34%。從這個脈絡來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不論就自由民主理念植入民心,或者孕育為臺灣奮鬥的民主鬥士,均對後來的台灣民主化直接或間接帶來巨大的影響!百年後的今天,如毫末之種子已經長成巍巍的大樹,撫今追昔,我們除了欣慰台灣民主已經成為享譽國際的民主典範外,更應該時時感念先賢們的犧牲奉獻與威武不屈的精神。 今天我們齊聚在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也就是齊聚在兩蔣戒嚴體制下,奠定臺灣民主發展基礎最重要的民意殿堂--台灣省議會所在地,一起來緬懷先賢們不屈不饒的奮鬥精神,具有極深刻的歷史意義。藉此我要特別向共同主辦展覽、並提供林獻堂先生真跡日記的霧峰林家,以及請願運動先驅的後裔們撥冗參加,表達誠摯的感謝!祝大家新年快樂、平安順興、百年展覽圓滿成功!
social